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一百一十七章 诸侯讨董 (第2/2页)
董卓。”而《先主传》正文及《关羽传》、《张飞传》均无一字提及此事,可见刘备等人当时地位卑微,仅仅是追随他人参与讨董,在整个战役中并未建立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。 对于现在的刘备说法,基本都是在宋元以来的通俗文艺中,最早早已出现“十八路诸侯”讨伐董卓的说法,是元代的《三国志平话》和元杂剧《虎牢关三战吕布》,均写到“十八路诸侯”共讨董卓,而且还把刘关张写成战功最为卓著、最引人注目的英雄。而此次战役未能成功的原因也并不是诸侯心不齐。 首先,当时联军在酸枣会盟的时间是初平元年(190年)正月,此时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,突然有许多人马聚集在一块,军粮供应就是个难题。由于联军首领大多缺乏自身积累,大部分人只能靠作为“东道主”的冀州刺史韩馥、陈留郡太守张邈提供后勤供应,他们二人显然也没有这么大的能力。 也就是说,面对总兵力10万左右、以骑兵为主且久经战阵的凉州军,关东联军不仅在素质、装备和后勤上没法比,就连数量上也不占明显优势,凉州军在守、关东联军在攻,攻守之势也有利于凉州军。 这就是刘岱、张邈、张超、桥瑁等人每天“置酒高会”、“莫肯先进”的原因,不是他们成心耍滑头,而是他们知道根本打不过。 曹操也在《嵩里行》中写“关东有义士,兴兵讨群凶。初期会盟津,乃心在咸阳。军合力不齐,踌躇而雁行”,但当他联合鲍信率先出击汴水时,却被徐荣杀得一败涂地,上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,应该此时的曹操没有张邈等人清醒和明智。当时真正的实力派是徐州的陶谦、幽州的刘虞和公孙瓒、辽西的公孙度、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焉,他们都手握重兵,倒是“众各数万”,占的地盘也都很大,他们如果一块参加会盟,董卓恐怕连放手一拼的信心都没有了,没准会乖乖退回凉州去。可惜他们虽然没有公开反对关东联军,但也没有参加会盟,他们仍然尊崇洛阳的天子,表明他们事实上在给董卓站台。 他们的态度之所以与袁绍等人不同,是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实力,是既得利益者,对他们来说保住已得到的利益比冒险更明智。 虽然号称有“十八路”之多,虽然英雄如虎、猛将如林,但实力远不如人,真正的实力派也没有来参加,这才是“十八路诸侯讨董卓”失败的根本原因。 如今的时空却是不一样了,首先,以刘备为发起人。霎时间天下诸侯相继应声响应。兖州刺史曹操第一个领兵三万直奔刘备所在。随后,南阳太守袁术;豫州刺史刘岱;河内郡太守王匡;陈留太守张邈;东郡太守乔瑁;山阳太守袁遗;济北相鲍信;广陵太守张超;徐州刺史陶谦;长沙太守孙坚;上党太守张杨;西凉马腾韩遂,就连正值对峙的幽州刘虞都派来了公孙瓒参与讨董。 由于和历史上的不一样,此次联盟是刘姓之人发起。所以各路诸侯只要是心中有点汉庭的都会领精锐赶来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